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07:10:00
浙江省义乌市大陈镇初级中学学生在森山研学教育营地学习翻地起垄。 林涛 摄
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体验生火做饭。项淑怡 摄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使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需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然而,长期以来,劳动教育面临场地受限、内容单一、形式固化等困境,导致学生参与度低、育人效果弱化。研学旅行作为连接校内外教育的桥梁,以其“实践性、情境性、综合性”的独特优势,成为破解上述劳动教育困境的创新路径。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教育,要求学生手脑并用、亲力亲为。研学旅行的核心在于体验,通过“行万里路”,引导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在实践中学会动手动脑、生存生活、做人做事,实现“读万卷书”的内化与升华。两者都遵循知行合一的原则,重视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具身体验、情感卷入与意义建构。因此,研学旅行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有助于为劳动教育注入新动能。
研学旅行如何为劳动教育注入新动能?笔者认为,可以按照“课程体系重构—基地资源建设—实践过程组织—制度保障协同”的路径,促进二者深度融合,拓展教育时空,丰富育人内涵。
活动载体:
课程体系的深度融合与创新设计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应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劳动教育元素嵌入多元化的研学主题中。课程体系的融合与创新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叠加,更应通过深入的结合与互动,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理解知识、解决问题。
在学段衔接上:应构建纵向贯通的“研学+劳动”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劳动教育目标,设计梯度化、序列化的研学劳动内容:小学阶段侧重于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养成和简单生产劳动体验,初中阶段侧重于生产劳动技能学习、服务性劳动参与和职业启蒙,高中阶段侧重于结合专业兴趣的生产实践、创造性劳动和社会服务。
在内容整合上:研学主题中可系统性融入劳动教育元素。例如,在历史研学中体验古法造纸、活字印刷,在生态研学中参与植树护林、水质监测,开展“现代农业体验之旅”“工业4.0探秘之行”“非遗传承人工匠体验”等活动。
在课程类型上:学校可以借助校本课程,基于校情、学情和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研学+劳动”校本课程,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物质基础:
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协同建设
基地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集合,还同时承载着多种资源,如人力、资金、技术、设备和信息等。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可采取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协同共享等策略。
盘活存量:主要是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宫、博物馆、科技馆、工农企业等资源,挖掘其劳动教育潜力。通过与学校对接,明确基地(场馆)可承接的劳动实践项目、提供的工具设备、配备的指导人员等,形成资源清单,供学校选择。
优化增量:就是鼓励新建或改扩建一批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研学基地(营地),让其具备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所需的场地、设施、设备和师资。如浙江富阳进行“大规模综合基地+乡村实践基地+农户体验点”的探索,形成了多层次、网络化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
协同共享:旨在建立健全基地(场馆)与学校的常态化合作与共享机制。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联合开发课程、互派师资交流、共享设施设备等方式,打破资源壁垒,探索建立区域性的研学劳动资源信息平台,实现优势互补。
关键环节:
实践过程的精心组织与体验深化
促进二者融合,要以具身体验为内核,构建“真劳动、全流程、深研究、情浸润”的育人闭环。
强调“真”体验。要避免“只看不做”或“假装在做”。要让学生真正“下田地”“进车间”“入社区”,亲身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使用真实的劳动工具,体验劳动的艰辛、挑战与乐趣。例如,农耕体验不仅是插秧收割,还应包括育种、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
注重“全”过程。劳动教育不仅是操作技能的训练,更包括劳动前规划设计、劳动中观察思考与协作、劳动后整理反思分享。研学活动的组织应完整覆盖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在“做”中“思”、在“思”中“悟”。
深化“研”内涵。要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劳动实践,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发现问题,如传统工艺如何创新、社区垃圾如何分类更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提出解决方案并尝试实践。
强化“情”引导。塑造正确的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核心旨归。研学体验活动中,要通过讲述劳动故事、学习劳模事迹、与一线劳动者交流、体验劳动成果分享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道理,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保障体系:
制度支撑的多维赋能与持续发力
要让研学旅行真正为劳动教育赋能,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有效的保障体系和多方协同机制。
评价改革是导向。应将研学劳动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其与评优或学分认定挂钩,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导向作用。应建立基于劳动素养的过程性评价体系,并在研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任务单、作品展示、小组汇报、实践报告、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劳动素养。
师资建设是关键。要打造一支既懂研学组织管理又懂劳动教育指导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既需要加强对学校教师的培训,提升其设计、组织、指导“研学+劳动”活动的能力,同时也要规范研学基地(营地)指导师的资质认证与培训,提升其教育素养和劳动专业指导能力。
安全与经费保障是基础。为确保研学旅行活动顺利开展,既要建立健全政府、学校、基地(机构)、家庭权责清晰的安全保障机制和应急预案,也要加强行前安全教育、过程管理和风险防控,确保学生活动安全。针对经费保障问题,应该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同时鼓励社会捐赠和公益支持,规范收费行为,并坚持公益性原则。
(作者系温州理工学院副校长、温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与指导中心首席专家。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推进劳动教育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BHA190127]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9日 第09版
作者:孙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