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07:10:00
宣讲员为同学们讲述科学家的故事。曹建雄 摄
“钱学森爷爷冲破封锁回国效力”“南仁东爷爷在贵州深山里造出‘天眼’”……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建设路小学的走廊里常常回荡起这样的童声。
近年来,该校将教学楼走廊打造成“精神能量站”,尤其是把袁隆平、于敏、詹天佑等9位科学家和崔兴国、杨戌雷等10位大国工匠努力奋斗、报效祖国的动人故事转化为校本特色课程,让学生感受民族脊梁的温度和高度,引导学生追慕科技之星。
步入学校教学楼,只见三楼楼道被打造成科技长廊。“中国智慧我骄傲”“科技之星我敬仰”“大国工匠我学习”等板块在主题墙上次第展开。南侧墙面以时间轴串联起中国科技发展的高光时刻:泛黄的老照片里,少年茅以升凝视坍塌的桥梁立志“造最坚固的桥”;南仁东手写的“知识没有国界,国家要有知识”字迹遒劲有力;北侧墙面上,“大国工匠”杨戌雷调试污水处理设备的场景与学生们手绘的“未来环保城市”相映成趣。
“这不仅是简单的文化展示,更是鲜活生动的思政课程和科学教育资源。”校长张秋妮说。如今,建设路小学已经将廊道文化融入德育实践体系,通过“三级成长营”培养了众多小小讲解员。
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科学精神正在悄然生长,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学校科技社团,参加各种科技活动。在最近该校组织的一次“谁是你心中的偶像”问卷调查中,学生选择科学家的比例从过去的17%提升至89%。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26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周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