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12:01:00
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第7版《十万个为什么》
"牵手"AI时代
《十万个为什么》分社门前的文化展示墙
时间的长河里,有一套丛书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新中国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之路,它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从1961年第1版至今,《十万个为什么》累计发行近2亿册(本),除汉语版外,还有蒙文版、朝鲜文版、维吾尔文版等少数民族文字版,以及盲文版、繁体字版、越南版、阿拉伯文版等多个版本。越南河内胡志明故居的书房里,就摆着一套。1998年,《十万个为什么》系列丛书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8年,这套丛书又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可以说,《十万个为什么》是新中国科学发展和普及史、国民教育史、出版史的缩影,被誉为“中国少年儿童必备的全媒体科学启蒙图书馆”。
2024年11月28日,由少年儿童出版社(以下简称“少儿社”)主办的第7版《十万个为什么》启动会在上海举行。《特别关注》记者闻讯,于今年春节后多次连线采访第7版《十万个为什么》的编辑团队,并赴上海实地踏访,了解到许多幕后的故事。
那么,第7版《十万个为什么》会给小读者们带来哪些惊喜呢?
《十万个为什么》分社编辑部的书架
一、第7版的惊喜:
运用AI技术,
线上线下首次真正达到十万个问题
60多年来,《十万个为什么》作为中国科普经典品牌,先后再版6次。第6版于2013年推出,距今已有10余年。按照10年一修订的传统,编纂第7版《十万个为什么》被提上议程。
在前6版里,《十万个为什么》并非真的有10万个问题。第1版《十万个为什么》于1961年国际儿童节前夕出版,共计8个分册,105万字,收录了1484个问题。出到第6版时体量最大,有18个分册,600多万字,总计4000多个问题。据了解,第7版将运用AI技术将大小问题汇聚成问题链和问题网,线上线下问题汇总后将首次达到并超过10万个。
第7版坚持学科融合理念,与中小学科学类课程的教学大纲紧密衔接,内容力求涵盖青少年科学教育的所有主题和热点。全套书按学科划分为24个分册,并采用“专题化”形式重组内容,按照各种生活场景拆解为100多个分册。
少儿社总编室负责人叶婷(右)带记者参观《十万个为什么》档案室
第7版将结合人工智能和新媒体技术,邀请腾讯、哔哩哔哩站和字节跳动等公司一起研发多样态的融媒版本。编委、作者在撰写文字稿件的同时,还会为读者录制讲解、实验视频。少儿社总编室负责人叶婷告诉本刊记者,第7版《十万个为什么》预计会在2027年出版发行,将是一套融合图书、音频、视频、动画、游戏、研学课程和知识库的全媒体知识读物。
二、科学启蒙:
《十万个为什么》
问过哪些“为什么”
回溯往昔,《十万个为什么》已成为数代中国人少年时期的代表性记忆。这套丛书,对每位读者都或多或少起到科学启蒙的作用,并最终汇聚成推动时代发展的强大潜能。
本刊记者对前6版的特点进行了梳理。
在第1版的编纂过程中,出版社的编辑们确定了“为什么”和解答务求科学准确、生动有趣、富有人文精神的基本调性,如:“恐龙为什么会从地球上突然灭绝?”“原子里有些什么东西?”“金字塔的高度是怎样测出来的?”
第1版于出版后的短短3年内,重印11次,发行量高达584万册。
出版社收到大量读者来信,信中又提出近5000个新问题。1966年,第2版解答了“金小蜂怎样消灭红铃虫的?”“纸可以做锅子吗?”“宇宙中别的星球上有人吗?”等2003个问题,共14个分册,这一版销量高达1200万册。
《十万个为什么》档案室内藏书
1973年,第3版增加到21个分册,收录了“为什么世界各地都能收听到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为什么钢铁能用胶水粘起来?”“为什么胶鞋不宜放在太阳下晒?”等问题,创下3700万册的发行奇迹。
1981年,第4版出版。直至1993年,第4版陆续出版了24个分册,发行时间长达20年。“原子弹爆炸后为什么会形成蘑菇状烟云?”“为什么把电子计算机称为电脑?”“什么是移动电话?”“阿波罗登月看到什么?”“为什么要搜索引力波?”等等,问题数量达3000个。
《十万个为什么》第6版
为迎接新世纪,第5版于1999年出版,精编为12个分册,刷新了此前版本三分之二的篇幅,涉及50余个学科,包含2460个“为什么”,新增了环境科学、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基因科学等前沿科学知识,比如:“什么是温室效应?”“为什么1998年长江会发生全流域大洪水?”“为什么在太空中的人身体会长高?”“未来的机器人会超过人类吗?”形式上,首次设立索引资料分册,读者可根据关键词快速查找原文。
《十万个为什么》编辑王伊凡(左)接受记者采访
2013年,第6版发行,涵盖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学、建筑与交通、电子与信息、海洋、能源与环境、武器与国防、航天与航空、灾难与防护等50多个学科,更新率达90%。这一版的专题问题更细化,比如“为什么支个‘锅’就能看电视?”“为什么中国要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自己的空间站?”“未来可以坐电梯上太空吗?”“外星智慧生物比我们聪明吗?”此外,可视化程度高,装帧精美,开本更大,插入7000余幅彩图,而后又出品了小学生精选本、知乎版、科学绘本馆等多个版本。
三、大咖云集:
学部委员、两院院士挂帅编纂工作,潘建伟院士、施一公院士由小读者成长为执行主编
1955年,中国科学院设立学部委员制度,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学家竺可桢、数学家华罗庚、桥梁专家茅以升、植物学家钱崇澍、数学家苏步青等名列首批学部委员。少儿社从第2版开始,特邀这些著名科学家担任顾问,负责审核问题和条目。
《十万个为什么》分社编辑部
2013年出版的第6版,由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病理生理学家韩启德担任总主编,21位院士担任分册主编,768位全球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共同编纂,许多著名科学家从幕后顾问变身前台作者。
第7版《十万个为什么》同样大咖云集。
韩启德院士续任第7版总主编,量子物理学家潘建伟、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古生物学家周忠和等3位中科院院士担任执行主编,还有百余位两院院士担任编委。
潘建伟院士和施一公院士分别出生于1970年和1967年,他们就是读着《十万个为什么》长大的。
潘建伟与量子“纠缠”了20多年。他留学时,曾在阿尔卑斯山大峡谷遇到一位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令他惊讶的是,老太太竟聊起了他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量子物理的文章。无独有偶,他就医时发现一位护士也对他的研究颇感兴趣。在他看来,普通民众对科学的好奇心十分珍贵与难得,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施一公是个“有脾气”的人。他曾在课堂上直截了当地指出教授的推演错误,生动诠释了“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在清华大学讲课时,施一公喜欢给学生们讲述科学家成长的故事,力求培养学生们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第7版《十万个为什么》同样重视这一点,书中将穿插不少科学家的小故事,以引导小读者涵养科学兴趣,领悟科学精神。
上海《解放日报》记者施晨露参加了第7版启动会。她告诉本刊记者,81岁的天文学家卞毓麟受邀担任第7版《十万个为什么》编委,并出席了启动会。卞毓麟在会上发言时回忆,1961年第1版出版时,他刚刚18岁,就深深体会到这套书的价值。
四、传之世代:
“让书比人长寿”
在2024年11月28日的启动会上,参与能源分册编纂的中科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褚君浩提出,《十万个为什么》要做成持续出版百年、长盛不衰的经典读物。少儿社所属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表示,要举全集团之力为第7版《十万个为什么》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让“十万个为什么”品牌传之世代、传向世界。
编纂工作启动之后,编辑们在做哪些工作呢?今年3月14日,本刊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号景路上的少儿社实地走访。
宋庆龄给少年儿童出版社题写的社名
一出电梯,就可看到宋庆龄题写的“少年儿童出版社”七个字。来到大厅,“一?一世界”的立牌和小动物形状的书架映入眼帘。再往里走,一面五彩斑斓的照片墙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墙上贴满了《十万个为什么》从第1版到第6版的样书照和封面照。走进办公区,只见办公桌和书架上堆了许多书报资料,编辑们正在电脑前紧张地工作。
《十万个为什么》分社墙上挂着的旧报纸
《十万个为什么》分社总编辑王音(右)接受记者采访
少儿社《十万个为什么》分社总编辑王音介绍,启动会之后的4个多月来,分社的15位编辑一直在加紧搜集和整理问题,各分册工作的进展差异很大,有的将会持续一年之久。整理好的问题将供专家筛选,紧接着进入解答约稿、优化语言、制作新媒体配套产品和审校等环节。她感慨:“大家还是挺累的,像个轱辘、八爪鱼一样,好多事情同时在干。”“00后”编辑王伊凡告诉本刊记者,为了跟上工作节奏,这几个月来她甚至利用地铁通勤时间从社交媒体上搜集问题线索。
少儿社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编辑洪星范(左)接受记者采访
少儿社党委书记、常务副总编辑洪星范强调,编纂第7版的重难点在于精挑细选“为什么”,因为“这套书在AI时代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在于启发读者提出问题、深度思考,而不只是知道答案。答案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好问题”。他概括,征集“为什么”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举办读者见面会等活动发放问题征集单,让新时代的小读者问出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二是由AI大模型团队辅助搜集与分析问题;三是专家和编辑们自主搜集并票选出各学科值得关注的问题。
少儿社总编辑陆小新(左)接受记者采访
谈到《十万个为什么》,少儿社总编辑陆小新将他的万千感慨和复杂情感浓缩为一句话:“这套丛书肩负着点亮中国少年儿童科学梦想的重大使命,我们会努力维护好经典品牌,让书比人长寿。”
五、链接:
跟随《特别关注》
探索《十万个为什么》
文字:《特别关注》记者 吴雯丽 苏卓琳
摄影摄像:苏卓琳
审核:黄磊 闻勇
编发:黄伟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