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章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日均制证2.6万张,记者体验身份证“出生”的奇妙历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7:4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逸群 通讯员 方亮

层压冲切环节,机器将八联卡的三部分合为一体。通讯员 高卿凯 摄

机器运转的嗡鸣声将我们包围。AGV小车穿梭自如,满载着一箱箱原材料和半成品忙碌往返……日前,当我们来到位于杭州市萧山区的浙江省公安厅居民身份证制作中心(以下简称“制证中心”),眼前的场景让我们一时恍惚:“这分明就是一座高科技感拉满的未来工厂。”

2005年开始,我国换发第二代居民身份证。今年,全国各地迎来第二代身份证20年期满换证高峰。浙江全年预计将制发居民身份证近800万张,较正常年份增长60%。在浙江办理的所有身份证,无论是本省籍还是外省籍,都将在这里制作并邮寄发出。今年以来这里平均每天制证2.6万张,高峰时达5万张。

身份证如何“出生”,又如何确保我们的数据信息完整无误?我们跟随制作中心的工作人员一起体验身份证的制作过程。

争分夺秒,提升制证效率

换上防尘衣,在经过风淋门十几秒的全方位清洁后,制证中心证件制作科科长李玲霞带着我们迈进了这座神秘工厂。

“就是这里了。”走到整个工厂最大的车间,我们停下脚步。8台机器正同时高速运转。身份证的两张膜和卡体三个部分,在机器内经过一道道流程后,最终合成为一张身份证。

李玲霞介绍,身份证制作流程包括膜打印、预封装、半成品质检、层压冲切、电写入和成品质检6道工序。我们看到的这道工序就是层压冲切,是整个流水线6道工序中最复杂的一环。“到这一步,身份证的外观制作就完成了。”

班组负责人顾振宇正紧盯着机器工作。见我们过来,他递过一摞待制作的半成品,让我们尝试着放到机器中。只见一张“八联卡”,在机器中经过加热、加压冲切等工序,最终冲切成8张单张的身份证。机器的高效率也令人惊讶,整个过程仅需1分26秒。

“到了这一步,身份证的外观制作就完成了,等写入信息就可以正常使用了。”我们拿起一张刚制作出来的卡片,又拿出自己的身份证左右对比,几乎看不出任何差异。

“整个环节都是全自动操作,为什么您还要一直盯在这里?”我们满脸疑惑看向顾振宇。

“机器在高速运转时,偶尔会出故障。你瞧!”他抽出其中一张示意我们找问题。我们翻来覆去查看,“这上面的字好像有点歪?”

“对,设备故障会影响产品合格率。点焊不牢固,用小夹子运送卡片时,卡片就容易歪。小夹子夹取时间过长,松开时会像弹簧一样,导致卡片重心偏移,可能出现送不进去,或者两张卡片挤压在一起的情况,造成产品报废。”顾振宇说,一旦物料传送出现偏差,不仅处理起来麻烦,还可能瞬间报废8张证。因此,工作人员需要定时巡查,及时排除故障。

温度过高、时间过长,身份证上的字体就会融化;下压时间过短,又会导致压合不到位,日后容易卡膜分离;压力过大,证件里的线圈和芯片就会压坏……在确保不出错的同时,每一道工序都在争分夺秒。

这里的员工告诉我们,为了提高效率,制证中心使出“十八般武艺”。以往,仅仅是下压一道工序就要耗费13秒。2020年,技术团队日夜攻关,经过无数次测试,对压力、时间、温度进行了精细调控,既要保证证件表面达到合格标准,又不能让线圈芯片有丝毫损伤。经过两个多月的调试,下压时间成功缩短到8秒至9秒。自去年开始,新购置的设备正式“上岗”,整体制证效率提升了22%。

记者(左)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检查身份证上的瑕疵。通讯员 高卿凯 摄

人工质检,一丝不苟核对

层压冲切环节要时刻保持警惕,看了一会让我们眼睛又酸又胀。“这个岗位是最耗费精力的吧?”然而,李玲霞的回复却是否定,“还有质检呢。半成品质检和成品质检两道环节,都要靠人工来完成,肯定比这里劳累。”

在李玲霞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半成品质检环节。工作人员叶伊莎正举着“八联卡”,聚精会神观察着每一张证件。在她面前有两摞证件,高的一摞是已通过质检的半成品,矮的一摞则是可能存在瑕疵的证件,需要重新确认或返工。半成品质检合格后的证件才会被送到层压冲切环节。

“哪些是要重点看的部分?”趁着叶伊莎喝水空隙,我们凑了上去。“这些看起来好像都差不多,怎么看出来有问题?”

“每一张身份证都必须是完美的。”她告诉我们。比如身份证上是否有垃圾、毛发、正反面配对正确与否等,都需要用肉眼检测。再比如,身份证照片中脸上是原有的痣还是制作中产生的瑕疵,这需要与系统中的原始人像比对。每一个细节都需要严格审核,确保没有问题。

说着,叶伊莎递给我们一张身份证:“你们看看这张有什么问题?”对着灯光凝视了整整1分钟,我们仔细观察了脸部的瑕疵、面部色彩,没有发现任何异样。

“你看,眉毛这里。”叶伊莎指了指照片当中眉毛下部多出的一根毛。如果不是她指出来,这样细小的瑕疵我们很难发现。“这有可能是因为静电,导致第一道工序在印刷时,墨水附着在了膜上。”

或许是时间长了,质检岗位的工作人员总能摸索到一些规律。李玲霞告诉我们,“比如核对信息时,哪些字是易错字;核对照片时,人脸部的哪些细节是不易变化的……”

“比如核对姓名时,发现身份证卡体上五号卡位的姓名不受光标遮挡,且脱粉率最高,便于快速发现问题;检查人像时,能迅速区分面部黑点为痣还是杂质,无需电脑核对,显著提升效率……”李玲霞说,要把瑕疵率控制在千分之零点五以下,也就是1万张证件中,有瑕疵的绝不能超过5张。

以往,制证中心一年制作500多万张身份证,今年可能达到800万张。重复的流程、轰鸣的机器……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份单调的工作。但他们却不敢有丝毫懈怠。“越熟越不能懈怠,更不能出错。”叶伊莎说,

流程追溯,确保信息无误

“每天制作上万张证件,怎样才能确保信息准确无误呢?”高效运转的场景令我们印象深刻,疑问也随之涌上心头。

面对疑问,李玲霞显得胸有成竹:“我们有一套法宝。”说着,她带着我们来到成品质检环节,指向一筐筐身份证内印有条形码的彩色卡片,“你看,我们的每一道工序都实现了全流程可追溯。”

在李玲霞的指导下,我们拿起一张蓝色卡片,用扫码枪扫了扫条形码。系统屏幕上瞬间显示出1200条待制作的身份信息。原来,看似简单的卡片,集纳了批量化的证件信息,成为了流程追溯的关键载体。

“这些颜色代表什么?”除了蓝色卡片,我们面前还有另外两种不同颜色的卡片。李玲霞介绍,5种不同颜色的卡片清晰区分着各类证件:蓝色代表正常流程的身份证;橙色、紫色分别对应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红色则代表加急证件;绿色代表补膜等。不同颜色“各司其职”,让制证流程一目了然。

“每张卡最多对应1200人。在每一道环节制作完成时,都要扫一下这个条形码,系统就会时刻掌握每一张证件的进度。”李玲霞说。

早在2017年,制证中心就上线了制证流程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国居民身份证制作行业率先开启信息化建设。借助这一系统,每张证件的制证进度都能实时掌握。“我们承诺10个工作日内将身份证送达申领人手中。一旦某张证件在某个环节即将超时,系统便会发出提醒,优先安排制作。”

在帮助工作人员整理信息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窍门:每一批次卡片的废证数量,除了人为标注外,还会在系统内准确显示。几张证制错了,涉及到哪些人,系统内都详细记录。“每一张废证的相关数据必须核对无误。”李玲霞拿出最终收集的废证,教我们如何与系统内的名单一一对应。“一旦出现错漏,系统便能及时提醒复核纠正。”得益于身份证数字化系统,身份证从制作到管理的全过程都能实现实时跟踪。

离开前,李玲霞告诉我们,如今制证中心每日制证量在2万至3万张。每年寒暑假和春节前夕,制证量会大幅增加。“接下来的6月会迎来真正的高峰,每天工作量将是现在的两倍。”她笑着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