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07:06:00
从我记事那会儿起,每年清明前后父母总会带我们兄妹俩到故乡西山踏青,父亲为我们兄妹俩拍的照片,大多是这个时候留下的,有在荷花池畔,有在烟霞洞下边那片细碎的冬青树下,还有在某块叫不上名来的大石头前面……我从小就不太上像,只要面对镜头,总会手足无措,表现得特别紧张。
当年父母亲穿着米黄色开衫拉着我们穿行在阳光下寻春的情景,我现在一点也记不起来。只有翻开那些小方块的黑白照片,才勾起一点淡淡的记忆。我小时候看似古井无波,其实内心一点都不平静。
西山大概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曾被辟为公园,经过几代人的打磨,到我们生活的年代还有公园的氛围。好像也有一些历史人物曾经和这座山有关联。我常用的一方印章“顾况同里”,就是一个普通人的作秀,用文字和不认识的历史名人拉上关系。顾况是唐代诗人,曾提携过白居易,白居易成名后,专门到紫微山(西山的别称)寻访过老师的芳躅,还留下过诗篇,这首诗在白诗中并不显豁,却为海宁人熟知,自然更是海宁文化人乐意传诵的佳话。
西山的南北二面游人来来往往,东西二面人迹少至,尤其是西边挨着沪杭线,铁路两旁拉着铁丝网,旁边种植着很多青梅与刺虎。铁路与西山之间有一条用细碎石子铺成的小路……这条窄窄的小路,往东北是硖石站,往南是日伪时期留下的一个碉堡。碉堡以西或者说铁路以西就是硖石城外。大人一般不带我们来这个地方,这里杂草丛生,显得荒凉,被大人认为没“景”。而我自从有一次被邻家大哥哥带过去后竟迷上了西山之西,比如躲猫猫、探险等等,符合我对森林的种种想象。
说起来当年的西山之西也不是没有景致,如著名的白水泉就在这里,这口古井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明崇祯元年僧石浪在泉边建白水庵,始命名白水泉。如果肯花时间翻检地方志,想来不少乡贤为白水泉写过诗词,也有不少远道而来的名人受到过白水泉的招待。不远处还是徐志摩之子徐德生的埋骨处,墓碑是一根石桩,上面的名字出自梁启超之手,还标有阿拉伯数字,表示其存世时间。而硖石站,曾经有数位徐志摩的友人、学生在火车停靠硖石站二三分钟里,伫足在月台上,对着志摩埋骨的东山以及塔影长吸了一口沉沉的夜气……
如今的西山之西,大概是展示海宁文化的重要区域,志摩的墓地由他表弟陈从周建议迁到西山之西后,成了爱摩者朝拜他的一个名胜,志摩在此与其子德生相会。另一位海宁名人钱君匋的墓紧贴着志摩墓,墓下是钱君匋艺术研究馆,与钱馆一路相隔的有海宁市博物馆……沪杭线高铁修筑后,那条曾经牵动两个邻县经济命脉的铁路远离了硖石。西山重归平静,钱君匋的归来与沪杭线的拉直,让我想起:大江东去,我自西来。
没有了火车嘶吼声相伴的西山寂寞吗?
我们家经历了从西山南边搬到西山北边的周折,现在推开南窗,日日与西山相见。
最近几天,我拉着白发苍苍的妈妈,重走小时候常来的那条路。现在西山之西满眼苍翠,昔日铁轨卧处,如今已经成了一条宽阔的马路,马路东侧高高低低的树影笼着青翠,直上山顶上的紫薇阁,山脚下此时正是一片开花的紫堇。妈妈问:小时候我和你爷常带你们来西山踏青,还记得有次你拉着爷,一定要到西边铁路边,穿过满是刺虎的青梅树,摘又青又小的青梅?你太矮没摘到,央求你爷摘,你爷没办法摘了一个,手还划破了,你接过青梅,往衣袖擦了擦,连忙往嘴里送,结果咬了一口就往外吐,“怎么那么酸呀”。一晃是半个世纪前的事,而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六年了。